月份彙整: 2024 年 4 月

兜住兜查覓包養價格准兜牢民生底线(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⑥)_中国网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3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迎难而上,初心不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聚焦民生关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

一年来,无论是在地方考察调研,还是召开重要会议、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目光的落点,始终是人民。赴回迁居民社区看变化,到受灾群众家中问冷暖,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习近平总书记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甘肃临夏包養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句句叮咛,深深牵挂,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真挚情怀,彰显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坚定信念。

今年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同比增长5.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0.7个百分点。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民生答卷温暖人心。

兜牢民生底线,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12月上旬,河北涿州市刁窝镇佟村,五保户胡月梅家里暖意融融。洪涝灾害时损毁的房屋修缮一新,五间瓦房整洁透亮。“用的是新建材,铺的是地暖管,房里还装了助残设施,暖和又方便。”胡月梅说。

今年夏天,涿州遭遇洪涝灾害。大水退去后,胡月梅家的房子被鉴定为C级危房。“修房子政府给补贴,还有爱心企业帮扶、专人包户帮助。”胡月梅逐一细数,入冬前搬进了新家,收到新棉被,还有专为困难群众发放的温暖过冬补贴,“这个冬天过得很暖和,心里更暖和。”

“目前,全村所有C级危房都已修缮完成,D级危房全部拆除,安置费也都发放到位。”佟村党支部书记李涛说,房屋重建有序开展,农田生产也没落下。全村近2000亩耕地种上了冬小麦,剩下1000余亩耕地准备开春后种蔬菜。

正在翻盖新房的受灾村民王建军精气神十足:“大家伙都铆着一股劲儿,要把这季的冬小麦种好。”展望来年,王建军充满期待。

千方百计确保困难群众、受灾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佟村的故事,是寒冬里万千暖流中的寻常一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民生底线兜得更牢。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完善对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救助保障制度体系,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精准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更加精准、及时、有效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截至三季度末,为全国3995.2万城乡低保对象累计支出低保资金1436.8亿元,到今年6月底,全国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较去年同期提高4.8%、8.5%;将更多残疾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守住特殊群体特殊关爱底线。

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集采药价降了、基本养老金涨了、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包養基准定额提高了……今年以来,我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仅以医疗领域为例,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89元,分别比去年提高30元和5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印发,这是2021年以来的首次调整,通过对部分服务项目“增”“提”“调”,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了,福利水平更高了。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截至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6亿人、2.4亿人、3.0亿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截至6月底,个人养老金参与人数突破4000万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不少灵活就业人员增厚养老保障。

一个个民生数据连缀成向上的曲线,不断织密扎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汇聚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在中国经济恢复“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形势下的民生保障水平提升,殊为不易。

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首次超过10万亿元,增长3.6%,为基层“三保”提供有力支撑。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9%,民生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四季度,中央财政增发一万亿元国债,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近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又下达48.46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

“民生投入持续加大,一系列惠民生政策的背后,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表示。

这是在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保障水平提升,更加精准。

“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门诊,真是太好了!”上海市闵行区吴泾社区,听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包養網心得医院妇科的专家团队将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患者张娜娜很惊喜。今年以来,我国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出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10条举措,百姓看病更便捷舒心。

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我国将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环境等民生事项不断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实际行动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这是着眼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民生保障水平提升,更加有力。

“今年黄桃丰收,合作社吸纳的60多户脱贫户,每户增收七八千元。”年底盘账,湖南株洲炎陵县平乐村优农尚品水果种植专业合作联社负责人陈世丹笑得开心。“在县里的支持下,我们新建了无尘车间,最近忙着制作黄桃干,销量喜人。”陈世丹说。

每逢周末,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的老邓漫画美术馆都会迎来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近年来,妙山村通过艺术乡建、乡村美育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不仅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更为村民带来文化生活的享受。

今年以来,我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增长、兜底线、减负担、促增收政策协同发力。多省份上调最低工资,1至10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1.6万亿元,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惠及约1.5亿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筑牢民生之本,就业形势总体改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今年的就业形势面临不少挑战。

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创近年新高,仅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一项就突破1100万,而在过去3年,这项数据分别为874万、909万、1076万,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多次对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着力稳岗扩岗,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陕西宝鸡市,相邻的渭滨区和凤县,一个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多,一个农民工就业需求集中,成为观察今年就业形势的“窗口”。

“最近找到工作了,专业匹配,月薪也很满意,我一定好好干!”在渭滨区人社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帮助下,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杨佳惠求职成功,收到了一家机械制造公司的录用通知。“虽然6月份就毕业了,但就业帮扶没断线。”杨佳惠感慨,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几乎每月都电话回访,还几次上门走访,面对面指导就业。

渭滨区是宝鸡市的主城区,今年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较往年增多,与此同时,经营主体仍处于恢复当中,稳就业挑战不小。渭滨区人社局局长谢铁军介绍,为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压力,今年政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一方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增开招聘夜市,吸纳上百家企业,提供1600余个岗位。

与渭滨区相邻的凤县,农民工和大龄劳动者就业需求更为突出,建设零工市场成为当地稳就业的有力抓手。

“我42岁了,只会干点力气活,有适合我的工作吗?”半年前,求职者吴富东走进县里新开设的零工市场,提交完求职信息,没想到仅一周就收到7条聘用需求。“以前打零工,收入没保障。现在经过技能培训,我成为一家无纺布企业的流水线工人,月薪4000多元。”吴富东很满意。

从一域看全国,3组数据折射就业大局——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0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11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截至10月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298万人,超过3000万人的年度任务。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保持基本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就业稳定增长、失业率平稳回落,成果来之不易。

稳住就业大盘背后,是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

政策应出尽出,就业服务更优。

落实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直补快办”,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一次性扩岗补助及时重启……今年以来,一系列力度大、靶向准的政策接连出台,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2000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政策持续发力,帮助经营主体减负稳岗扩就业。

紧盯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更强。

派出“就业直通车”直达园区,成立农民工服务工作组,加强园区务工人员关怀……湖南省强化“输转直通、全程跟踪”的劳务协作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更安心。长沙市蓝思科技园外来务工人员马亮对园区的服务赞不绝口:“园区免费提供夫妻房,孩子还能就近读园区幼儿园,一系列保障服务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兜底线,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强保障,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拓渠道,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我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体系更加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改善。

深化技能提升,就业质量更高。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今年人社部门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加大技工教育投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1至9月,1300多万人次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随包養網價格着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巩固增强,稳就业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我们对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充满信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展望明年,人社部门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快构建部门协同、系统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集成政策对就业的牵引力,加力推动就业形势持续好转。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没想到总书记会来到我们租住的公寓,还和我们聊起了家常。”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来自山东临沂的外来务工人员苏元宝和室友们向总书记介绍了自己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经历。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苏元宝依然激动不已。“高中毕业后来上海打拼15年,租住过每月租金1000多元的城中村,也合租过老旧小区每月3000多元的一居室,便利度和安全性都不如这里。我对现在的居住环境非常满意。”

走进苏元宝的房间,四人间宽敞明亮,两个上下铺的布局类似学生宿舍,厨卫浴洗设备俱全,还有各自的储物和学习空间。每人每月500元的租金由公司负担,自己只需每月承担几十元的水电费。“这里离我单位也近,骑自行车只要5分钟。”苏元宝说。

“十四五”以来,上海不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力度,加快构建“一套房、一间房、一张床”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上海市房管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张冰介绍,目前,上海全市已筹措首批“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1.1万张,已供应9000余张,年内可全部投入供应。

放眼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截至9月,全国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04万套(间)的任务已完成72%。1至10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8万个,惠及居民870万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以更大力度推进民生领域改革,让获得感更加充实。

“每个月的23日,养老金准时打进社保卡。而且这张社保卡还能办理企业年金、退休住院保障计划等事项,实现退休养老‘一网通办’。”上海一家企业退休职工沈明对社保卡拓展退休养老功能很满意。我国深化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推动多部门合作,全面支持跨省份领取养老金、跨省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等全国“一卡通”服务。目前全国持卡人数超13.7亿人,拓展应用目录清单160项,民生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需要采取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民生需要,解决困扰人民群众的生活难题。

近年来,我国民生领域改革瞄准难点、堵点,迈出坚实步伐。医药改革持续释放红利,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公安机关全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今年4至10月,全国累计办理“跨省通办”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57万张;医保码全国用户超10亿人,国家医保局推出首批16项医保服务,简化手续、精简材料、压缩时限……

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让幸福感更有保障。

走进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中心,大屏实时显示老人的心率、血压等监测情况,温馨的适老化改造细节随处可见。今年,北京市嵌入社区的老年护理中心相继投入使用。

病房里,医护人员正温柔地帮助88岁的老人盖云芳翻身。前段时间,盖云芳因脑梗入院,出院后一直卧床。如何照护老人,成了家里的难题。今年10月7日,老年护理中心试运行,盖云芳于11月顺利入住。“老年护理中心在社区医院里,老人既能得到医疗诊治,还有专业人员的照护,医保能报销80%左右,减轻了我们的负担。”盖云芳的儿子杨先生说。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8亿,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从长远看,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今年以来,为应对人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加快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以“一老一幼”为重点努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等,养老、托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这些政策举措着眼当下、立足长远,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下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陆杰华表示,围绕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多部门协同发力,一揽子组合政策让优质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目前,我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达7.5万多家,提供的托位数达360多万个。

不只是养老、托育服务,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正式施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一项项惠民生、利长远政策落实落地,越来越多优质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不断健全城乡社会治理体系,让安全感更可持续。

“多亏了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帮我们解决了公厕停水没法使用的难题。”江苏徐州市睢宁县睢城街道花园社区居民张永中感激地说。原来,附近居民经常使用的这间公厕位于几个社区接合地带,由于水阀损坏及欠缴水费造成停水,又因涉及多个部门,停水问题难以解决,群包養網 花園众意见很大。

睢宁县创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让群众矛盾诉求解决“只进一扇门”,面向群众设置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协调各部门解决群众诉求。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睢宁县推进“线上诉求一平台、线下问需一张网、现场服务一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推进矛盾纠纷在基层解决。

这样的探索实践还有很多。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逐渐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民生保障与改善工作作出明确部署。瞩望未来,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造福人民,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神州大地充满生机与活力。

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思查包養網考_中国网

前赴后继,扎根海外。“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十载筚路蓝缕,中国不断为世界输出中国方案与智慧。

此间,中国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也将绿色理念、绿色能源带向“一带一路”。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重约为70%,全球新能源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

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算过一笔账,每一瓦光伏组件的生产大约耗电0.4度,其全生命周期中可产生大约45度绿电,能源产出是消耗的100倍以上。因此,光伏是清洁能源的“放大器”和“搬运工”。

无限风光在险峰。中国制造如何获得国际的认可,长久引领超越?隆基绿能有自己的底气。

近日,在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上,隆基绿能中国地区部总裁刘玉玺与隆基绿能亚太地区部总裁赵斌向新华网道出了隆基的方法论。

中国光伏的核心优势在于创新基因

今年以来,组件价格持续下探。刘玉玺认为,此前组件价格下跌或与产能过剩有关,但6月以来价格下跌趋势恶化,意味着行业洗牌已经开始。

近10年,在产业政策加持下,中国光伏市场一路高歌,行业发展迎来黄金包養網阶段,光伏产业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巨大跨越,一轮轮的创新热潮涌现,电池转换效率持续包養提升,中国制造的光伏组件享誉海内外。

“中国光伏的核心优势在于创新基因。”赵包養斌说,当前组件已呈现恐慌性下跌趋势,部分光伏企业势必通过各种方式降本,来保证基本收益与现金流。降本有很多种方式,一些企业或将减少研发投入,甚至以降低产品可靠性的方式来保证生存。

“对于这种穿透成本的竞争,我们其实并不害怕,但低成本的竞争对中国光伏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刘玉玺表示。一方面,光伏组件要在室外使用25年到30年甚至更长时间,当未来光伏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能源时,不可靠的光伏组件将给能源安全带来问题。另一方面,研发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包養行情程,并不能在短期得到收益,却是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密码。

从“百花齐放”,到“曲高和寡”,隆基长期以来坚持创新基因,持续刷新电池转换效率,本着极强的战略定力,引领光伏行业发展。

——从硅棒端的多次装料拉晶技术到硅片端的金刚线切割技术到电池端的单晶PERC技术,再到创造HJT和钙钛矿电池转化效率记录,隆基始终坚持全方位技术创新,降本提效。基于HPBC、HPDC电池技术,持续创造与更新Hi-MO组件。两年14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跑出光伏“加速度”。

——从2012年上市至今,累计投入超220亿元研发费用。

——拥有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八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了4包養000余人的专业研发与技术创新团队。截至2023年6月底,累计获得各类已授权专利2525项。

“隆基步入哪个领域,我们就在那个领域投入很大研发力度,来保证这个领域足够的降本。”面向未来,领先的科技储备已经让隆基有了制胜的基础。

碳中和逻辑下 绿电+绿氢将成为能源未来发展方向

李振国此前表示,“绿电”+“绿氢”不仅是“碳中和”的必由之路,也是助力亚太地区加速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

隆基绿能认为,绿氢是工业系统深度脱碳的必然选择。

作为全球发展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地区之一,亚太地区能源需求最多、可再生能源增长最快。但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高度依赖燃煤发电,发电相关碳强度居全球前列。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曾预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50年世界能源结构中,电力将成为主要能源载体,占比51%。其中,光伏发电将在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中占比近50%。为此,到2050年光伏总装机需增加至2018年的24倍。

联合国在《与气候目标一致的氢能部署指导原则》中强调,可再生能源制氢是所有制氢路径中,唯一与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严格一致的选择。但是,截至目前,全球绿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仍不足1%。

隆基绿能积极布局“绿电+绿氢”产品和解决方案。2021年,隆基氢能诞生,主打电解水制氢,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电解水制氢设备产能最大的企业。近日,隆基氢能发布单体3000标准立方米/时电解槽,这是目前国内首台单体最大碱性电解槽。

9月,隆基氢能与埃及可再生能源电力进行了深入交流。据了解,双方正在探讨建设“绿电”+“绿氢”项目。埃及积极推动“绿电”+“绿氢”,计划到2030年,将有120GW以上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得到落实,以确保埃及大量的风光资源可以转化为绿氢、绿氨出口欧洲等国。

据介绍,隆基绿能到2023年年底产能规划硅片190GW,电池片110GW和组件130GW。隆基绿能的氢能业务也已经逐渐发展初具规模,产能也将达到2.5GW。

“短期来看,电解槽市场可能大部分还在海外,在中国的发展未来还需要政策、资金的扶持以及碳税制度的不断完善。”赵斌表示,“绿电”+“绿氢”已经成为隆基绿能持续蓄势的动能。

做稳定可靠的光伏组件资产

中国是光伏第一生产大国,为全球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向深向远,中国光伏企业也积极跃身海外寻求业务新的增长极。

2023年,隆基亚太区域出货量将超过8GW。截至2023年底,隆基在亚太地区累计出货将超过17GW,亚太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20%。

“我们开玩笑说希望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比我们公司的寿命要长。”赵斌说。隆基认为,光伏组件售出后,作为客户资产,必须具有稳定可靠的保证。

隆基在生产端,秉持“不领先、不扩产”的理念,积极投入研发具有领先优势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随后进行市场化推广。亚太区域已经统一认知,即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转化,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

隆基从2015年开始积极布局亚太区域,先后建立马来西亚工厂、越南生产基地,产品延伸到东南亚、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每个市场在光伏方面的发展有先有后,结合这些典型市场的需求,匹配公司产品发展的目标,来确定隆基在某一个区域、某一段时间内主推什么样的产品”。

赵斌表示,能源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具体到亚太区域,要依赖当地国家、电力主管机构对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但在碳中和的一致推动下,隆基将秉持“稳健可靠、科技引领”的品牌理念,创新技术,保障产品性能过硬,以大力帮助不同客户践行减碳目标。

中国光伏企业更应保持战略创新定力与长远眼光,抱定“从头越”的信念,谱写中国绿色能源的世界篇章。

守护中欧班列的“女飞人”查覓包養價格_中国网

1月12日,母思琪(左)和何雪在进行作业前对讲机通话试验。

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的兴隆场编组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作为重庆铁路枢纽的“心脏”,这里承担了中欧国际班列的列车解体、编组任务。

“00后”女孩何雪和母思琪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重庆供电段兴隆场电力工区的两名电力线路工。每个夜晚,她们和工友背负数公斤重的工具包養網 花園材料,从地面沿着近70度的爬梯攀上22米高的电塔和17米高的灯桥,对这里的5000余盏灯进行巡检维修,确保编组站场的照明安全。

这群守护中欧班列的年轻“女飞人”,用他们的坚守将光照亮编组站场内的每一寸钢轨,守护着每一趟从这里驶出的中欧班列。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1   包養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包養網   14   包養網15   16   17包養網價格   >  

培育更多优良鲫鱼品种(讲述·弘扬科学家精查包養網站神)_中国网

桂建芳(右)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科研。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桂建芳:1956年6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鱼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创新多倍体银鲫和全雄黄颡鱼遗传育种技术路线,主持或合作培育水产新品种4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等10多项科技成果奖。

湖北武汉市东湖之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内,68岁的桂建芳正带着科研人员进行鲫鱼人工繁育试验。

作为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长期专注于与鱼类遗传育种相关的发育遗传学基础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鲫鱼便是他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40多年来包養網價格,他带领团队培育优质水产新品种4个,获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为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美味。

跑遍大江大湖,研究鱼类基因

1956年6月,桂建芳出生于湖北黄梅县一个小村庄,这里东临龙感湖,水系发达,渔民们靠水吃水,但渔获量并不稳定。提高捕鱼收获的想法,很早就埋在了桂建芳心底。

1978年3月,桂建芳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进入武汉大学生物系读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生物遗传学家余先觉教授,研究淡水鱼类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对生物的表型、性别、健康和后代起着重要作用。”桂建芳说,当时,他跟着老师研究了30多种淡水鱼,发现绝大多数鱼类的体细胞中含有48或50条染色体,称为二倍体鱼,其后代有雌亦有雄。

当他在显微镜下观察银鲫时,发现了新的情况:这种鱼的体细胞含有162条染色体,当时被称为三倍体鱼,它们产出的卵子染色体数不减半,具包養網有“单性雌核生殖”的特征。

当时,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任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的蒋一珪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并着手开展鲫鱼的育种试验。1984年从武大毕业后,对银鲫遗传特性有着浓厚兴趣的桂建芳加入蒋一珪的课题组。

“按照国外学者的观点,这种生殖方式繁育的应该全是雌鱼,然而在自然界中,又确实存在部分雄性个体。”桂建芳说,决定雌雄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银鲫会有这样的特性?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摸清我国鲫鱼种质资源的特性和分布。

2010年开始的3年间,桂建芳带领团队四处取样,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湖,从40多处江河湖泊中的50多个取样点,累计采集了5000多条鲫鱼样本。回来后,团队提取遗传物质样本并开展基因测序,运用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系统研究银鲫的遗传基础和生殖机制,首次揭示了银鲫独特的多重生殖方式。

“单性生殖通常被认为是演化的‘死胡同’,但银鲫却展现出强大的遗传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桂建芳说,经过多年研究,他首次提出了“双三倍体”概念。这些发现和研究成果,为系统精准开展银鲫的优良品种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攻克育种难关,提高鲫鱼产量

在湖北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将饲料通过机器播撒到鱼塘中。“在桂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正在繁育、推广鲫鱼新品种‘中科5号’。这个品种抗病率提高20%以上,产量大幅提升。”公司总经理李建兵一脸自豪。

作为当地的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富尔水产苗种与桂建芳团队开展合作,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中科3号”“中科5号”等品种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年产鱼苗5亿尾以上。该企业已成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遗传育种中试基地。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水产品生产大国之一,包養網水产养殖产量已连续30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但在桂建芳看来,如何通过培育优良品种,让老百姓在“吃得上”的基础上进一步“吃得好”,还需要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银鲫独特的遗传方式,为新品种的选育繁育提供了条件。“新品种的选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首先要筛选出体质强健、特征明显的亲鱼进行选育,每繁殖一代就把最理想的后代留下作为种鱼,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培育、提纯,最终达到理想‘改良率’。”桂建芳说,这一过程需要10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10多年来,桂建芳带领团队利用分子标记、分子模块、设计型品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先后培育出“中科3号”、“中科5号”、长丰鲫等新品种。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全国鲫鱼产量从1983年的4.8万吨攀升至2021年的278.4万吨。

指导养殖实践,服务产业发展

“喜头鱼(鲫鱼的俗称)虽然好吃,但是小刺儿太多了,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我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已在实验室培育出了200多条无肌间刺的异育银鲫,目前正在进行相关评估工作。未来,相信大家就能吃到没有小刺的鲫鱼了。”前不久,在武汉市解放公园的“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桂建芳正在为一些市民和中小学生讲授一堂科普课程,并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2013年,桂建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业内公认的鱼类细胞工程学术带头人,桂建芳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做好科研、教学等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投身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到各地指导养殖技术实践。在黄石市,他帮助养殖户解决鱼苗成活率不高的问题;在江苏扬州市,他指导当地养殖户养殖黄颡鱼新品种,带动养殖户增收……截至目前,桂建芳累计培训养殖户超过5000人次,让科研成果更好服务产业发展。

“桂院士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奥的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讲给大家听,还凝聚起高校、科研院所的5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到自然生态科普工作中来,3年累计开展活动近百场次。”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生态修复处处长唐闻介绍,这些科普讲座和活动几乎场场座无虚席,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1989年至今,桂建芳已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一线耕耘30多年,先后主讲《鱼类遗传育种学》《发育生物学》《水产遗传育包養种学》等课程,主编多部专著和研究生教材。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代代水产科研人立足国家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推动水产育种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水产食品

40多年来,桂建芳一直在鱼类遗传育种领域不懈探索,寻找让鲫鱼等水产品产量更高的办法,为实现中国人“吃鱼自由”而不懈努力。

鱼类等水产品是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重要来源,尤其是鲫鱼等大宗淡水养殖鱼类,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为老百姓“菜篮子”稳产保供作出了突出贡献。近些年来,中国水产养殖产量一直占世界的2/3左右,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了1/3以上的动物蛋白来源。

在桂建芳看来,树立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坚持生态优先,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必须抓好优良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广大水产科研工作者要接续努力,利用科技手段解决渔业增产和养殖户增收问题,加快实现我国渔业的转型升级,为14亿多中国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水产食品。

践行法治建设查甜心寶貝包養網美丽中国_中国网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践行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包養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行动。

绿色发展的成效写在了青山绿水间,也写在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我国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例为51.9%,历史性地超过了火电装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2023年全国大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5.5%,“蓝天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2012年的1.3万辆快速提升到2023年的949.5万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们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事实证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高质量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有利于为人们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创造更多机遇。

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关系中,法治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宪法基础,在民包養法典、刑法中体现完善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构建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不断健全覆盖各重点区域、各种类资源、各环境要素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配合,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厉查处自然资源包養網、生态环境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积极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发展等。在依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同时,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持续完善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初步形成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链条各环节,把绿色生活理念普及推广到衣食住行游用等各方面,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持续壮大绿色产业规模,推动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可以说,践行法治、保障有力,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让人与青山两不负。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的共同期盼,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包養行情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各行各业和每个人都应该持之以恒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严格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诗篇。


核污染水排海是检查覓包養價格视日本是否为负责任国家的试金石_中国网

李若愚 四川省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6包養網月30日,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结束了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设备的最终检查。尽管检查结果目前尚未公布,但从日本方面之前的一系列铺垫来看,由涉事的东京电力公司负责的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在7月份获批几乎已成定局。上述由日本单方面制定的计划包養網在全球关注环境与人类发展的人群中引发深度忧虑,在首当其冲的东亚各国更是如此。

核污染水问题的起源要追溯到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发生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世界不仅看到了日本国民团结一心对抗自然灾难的信念,还看到了东亚邻里守望相助的善意:中国领导人亲自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遇难者并赴宫城、福岛等地慰问灾民,中国政府和人民向灾区捐款捐物,中国国际救援队与日本人民并肩奋斗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由此可见,中国对遭受了“3·11”大地震天灾侵害的日本人民是抱有真诚善意的,而对由地震引发的“核污染”人祸表示担忧秉持的亦是“对事不对人”的客观态度。

关于核污染的后续处理首先是非常严谨的科学问题,需要具备高度知识水平的专家摒除一切非科学的因素作出专业评断。日方对此显然心知肚明,因此,每逢遇到质疑便会援引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工作组对排海方案的阶段性意见为本国辩白。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科学的评断是需要以中立客观的条件作为依据的,所以日方是否能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工作组提供毫无限制的工作条件将会对评估结果产生影响。

其实关于核污染水的处理问题,日本国内专家在2016年制定了包括“向大海排放”“混凝土浇筑”“向空气释放”等五项预案。但最终交付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工作组评估的只有“核污染水排海”这唯一的方案。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无异于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工作组的调研限定了前提条件,意味着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的目标从“为人类寻求解决福岛核污染水处理的最优解”瞒天过海地被转换为“日方拟定的核污染水排海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

其次,即便日本最终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其执行过程也应是高度透明且随时处于国际社会监督下的。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消解来自各方的疑虑。可惜的是,日本之前的诸般动作并没能为本国建立良好的国际信誉。早在2018年9月日本准备抛出“核污染水排海”方案之际,其国内媒体便曝出当时储存的130万吨核污染水中接近80%的部分都未达到排放标准。今年5月,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港湾内捕获的海鱼体内检出放射性元素铯含量达每千克18000贝克勒尔,超过日本食品卫生法所规定标准的180倍。

并且把全球性问题“核污染水排海”交由东京电力公司这样一家民营企业来承担也是造成国际社会疑虑的根源之一。毕竟,近年来“日本制造”的神话早已因为不断曝光的企业数据造假事件岌岌可危。2017年10月,日本知名企业神户制钢所承认篡改了部分铜以及铝制品的检验数据;2018年7月,日产汽车公司则承认存在尾气排放和油耗测量数据造假现象;2021年6月,三菱电机公司又被曝出伪造检验数据。虽然东京电力公司并不在列,但上述现象足以证明日本包養过去以“自觉”为原则的企业监管机制恐怕已经难以匹配资本主义利益至上造成的经营环境变化。一旦东京电力出于成本等因素考量在核污染水处理上有所疏失,其结果必然是覆水难收。

“福岛核污水排放入海不仅是福岛县,也是整个日本的问题。首相率先切实担包養行情负起责任很重要”。这是时任日本首相菅义伟在2021年4月22日会见福岛县知事时作出的表态。显然,核污染水排海背后还存在着日本政府的政治责任问题。福岛核事故是人类面临的前所未见的灾害,自然难以依靠既往的经验来解决。因此,日本政府的责任除了探寻处理福岛核事故的最优解之外,还应包括对其提供的解决之道进行充分说明以弭平各方的疑虑。

这也是福岛当地民众的呼声。福岛县磐城市议会6月15日全票赞成通过决议,要求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切实履行之前向渔业团体作出的书面承诺,即核污染水“在没有得到相关人员理解的情况下,不进行任何处理。”国际社会反对“核污染水排海包養網”的声浪同样不绝于耳。6月以来,韩国多个市民团体在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前举行抗议集会,表示将联合发起阻止核污染水排海行动。反对声音存在的本身即意味着“充分说明取得普遍谅解”的明确说明义务尚未被尽到。

在国际舞台上,日本惯以“负责任国家”自诩。如今关乎全球海洋环境的“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便是检视日本是否言行如一的试金石。

(编审:高霈宁 郭素萍 张艳玲)

科技向善|迈入“3.0+查包養經驗”新发展阶段,科技小院何以做出科技大文章?_中国网

新华网大理1月16日电题: 迈入“3.0+”新发展阶段,科技小院何以做出科技大文章?

新华网 谷雨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在云南大理,洱海一直以来都是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心驰神往。很难想象的是,如今清澈如镜、碧波交织的洱海,曾经一度被蓝藻侵占,保护洱海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在洱海水质日益好转的过程中,为更好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农业绿色高值生产等问题,2022年,在大理州人民政府、中国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的共同推进下,洱海边的“古生村科技小院”诞生。定位于“3.0+版本”的古生村科技小院,位于大理市湾桥镇,是专门探索农业绿包養網色转型和洱海保护的科技小院,从建立面源污染精准防控体系、构建绿色高值种植模式、建设科技小院群三方面工作入手,开展了一系列行动。

一个院落、几间农舍,科技小院孕育着乡村振兴美好未来。

2009年,科技小院模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在河北曲周首创。经历15年发展,科技小院遍布全国,总体数量已经破千,并已成功推广全球。从最初服务一家一户的“1.0”模式发展到如今古生村助力乡村振兴的“3.0+”模式,如今的科技小院,正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赋能,更好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

拉进科研与土地的距离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科技小院里的师生长期驻扎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农业和农民。因此,打通科研与土地的“最后一公里”,因地制宜让技术落地运用在实际生产中非常重要。

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金可默,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壤相关的基础研究,“学校里做学问,很难去了解田间地头真实情况,有时是‘纸上谈兵’。在科技小院可以和农民打成一片,去挖掘并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金可默谈到,在推进洱海治理保护,构建源头减排、退水处理、生态建设三道防线精准防控体系的过程中,发现洱海流域农业发展长期存在“绿色不高值、高值不绿色”问题,“传统种植施肥方式不合理会使环境负荷大,土壤氮磷盈余过高,农民也缺乏精准施肥与搭配种植的知识。在发展绿色农业时,平衡洱海环境保护与实现更高经济价值是难题之一。”金可默说。

为此,科技小院师生结合洱海流域土壤、气候等特征,开展多项种植试验,每天都在地里监测水质、测土解析,指导村民采用科学种植方法,同时还为农作物建立古生片区土壤肥力监测网,创新绿色智能肥、垄作覆膜、节水灌溉绿色增产减排技术,希望帮助农民节约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相比于传统种植模式,仅水稻一种作物,较农民常规减氮、磷肥10%、55%,增产32%,节水45%;并于2023年推广应用2万亩,平均每亩增产72公斤。同时,还构建了“水稻-富硒油包養網 花園菜薹”“水稻-菜油两用型油菜”“鲜食玉米-莴笋”等绿色高值模式,均取得促产增收和环境减排显著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古生村还成为“网红打卡地”。在与村民积极沟通中,团队发现,拥有200包養網0多年历史的古生村,有着丰富且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文化资源。为推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地方经济互促发展,在张福锁院士的指导下,由云南农业大学主导建立的“洱海人文科技小院”,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以古生村科技小院为核心,在整个流域,我们目前发展了有机循环与有机农业科技小院、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洱海人文科技小院等14个特色科技小院。”在金可默的理解中,这也是打造“3.0+”版本科技小院的意义所在,通过科技小院群,将创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机制,将全面助力当地人才、组织、产业、文化、生态振兴。

可以说,科技小院正发挥着重要“桥梁”作用,能让科研成果更好地在田间转化出实效,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助推器”,将更有力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实现。

以赛促学探索兴农人才培养新模式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科技小院为农业生产实践的大舞台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培养了新农科、大农业所需要的全方位人才。从科技小院出发,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走上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2022年,《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发布,倡导相关研究生培养单位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为了鼓励更多学生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近日,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决赛在云南大理闭幕,全国22所院校的46支队伍近200名师生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结果。

作为获奖队伍的学生负责人,云南晋宁花卉科技小院学生院长刘建华表示,在“自找苦吃”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奋进,施展才干,全心全意为花农花企服务,立志于成为花农眼中“最可爱的人”。在之后的科技小院工作开展中,师生们将个人专业发展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扎根于乡村振兴的土壤,为农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除了让更多拥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专家、学生扎根乡村,科技小院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开设了培训课堂,从“授人以鱼”升级为“授人以渔”。

依托褚橙2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市场认可度,来自云南的褚橙科技小院,算得上本次大赛的“人气”团队之一。褚橙代表着中国水果种植业的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吸引着不少桔橙产地争相效仿。褚橙为此搭建培训中心,免费向周边对橙子种植感兴趣的农民传授技术包養網比較,让大家从“学不会”到“学得会”。

此外,科技小院还通过农民教农民、以户带户的方式,利用人才传帮带模式推动技术普及,加速驱动乡村振兴。在大赛闭幕式上,参赛学生代表向全国科技小院发布了“扎根村屯农家,逐梦乡村振兴”行动倡议,小院学生表示,将矢志不渝,坚定理想信念;扎根大地,厚植爱农情怀;求知善学,锤炼兴农本领;挺膺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联动多方主体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正联合企业、政府、合作社、农户等多方主体,共同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并逐渐搭建起“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这意味着,多学科交叉、多院校联合、多主体融合,齐力推进乡村振兴,正在成为全国科技小院的发展方向。

以重庆铜梁蔬菜科技小院为例,其摸索出了一套以产业化联合体为抓手,多主体参与发展农业的新模式。在研发端,由科技小院负责剖析问题,打造蔬菜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模式;在销售端,联合政府、高校、农资企业、电商平台等多主体,拓宽销售路径,提升包養蔬菜业主收入。据介绍,新模式推广后,仅辣椒一种作物,季每亩增收953元。

2020年,科技小院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专项赛事之一,被吸纳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今年是科技小院大赛举办的第二届,也是拼多多连续两届作为赛事支持方,助力高校学子交流、比拼兴农之术。

从助力农产业发展角度来说,作为以农产品销售起家的综合电商平台,农业始终是拼多多的核心战略。一直以来,拼多多都在关注与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对于丹棱桔橙科技小院重点研究的桔橙、福建区赛参赛队伍研究的平和蜜柚、陕西眉县猕猴桃科技小院研究的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拼多多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扶持。

拼多多希望在助力先进技术下乡、科研成果转化和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如果说科技小院拆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那拼多多则要助力破开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墙,助力推动农特产的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

科技创新顶天立地,产学研用推陈出新。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在科技小院得以紧密结合。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认为,未来需要继续发挥科技小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作用,不但要针对传统生产技术更新,还要与现代产业、现代企业对接,让科技小院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推动粤港澳大查包養經驗湾区高质量发展_中国网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大湾区建设领航掌舵、把脉定向。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各有关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科技力量布局不断完善,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顺利运行,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挂牌,建成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超50个,新建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持续深化,中央和广东省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港澳使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5个重点专项、13万余台(套包養網比較)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港澳开放,包養網 花園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5家机构获批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试点单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4年蝉联全球创新指数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国家纳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获批,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揭牌。

二是设施联通和规则衔接不断深化,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强化,广汕高铁开通运营,深中通道全线贯通。港珠澳大桥开通旅游试运营,香港机场三跑道正式启用,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投入运作。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投入使用,“大湾区组合港”“湾区一港通”等口岸通关改革深入开展,累计开通航线57条。要素跨境流动更加高效便捷,内地与香港、澳门“跨境一锁”全面实施,粤澳口岸信息实现互联互通。“港车北上”“澳车北上”通行量突破100万辆次,珠海和香港机场合作“经珠港飞”项目落地。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超6万人,港澳居民通过代理见证开立内地账户超37万户,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超30万亿元。“债券通”上线运行,“互换通”落地实施。规则衔接深入推进。“湾区通”工程有序实施,投资贸易、市场准入等方面堵点进一步打通,大湾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湾区标准”标识正式上线。职业资格互认深入推进,超3200名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执业。横琴与澳门试行商事登记“跨境通办、一地两注”,粤港实现108项高频政务服务“跨境通办”。

三是民生领域合作更加紧密,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加速构建。港澳居民来大湾区内地就学就业更加便利,广东省中小学在读港澳学生超过8万人,48所院校支持香港学生升读本科。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87家,孵化港澳项目4800余个。高品质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港澳药械通”指定机构增至19家,累计批准临床急需进口药品27个、医疗器械21个。香港服务提供者在粤开设或运营养老服务机构7家,港澳居民在粤参保近35万人次。北京协和医院澳门医学中心投入试运营。“美丽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交流机制不断完善,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大湾区分中心正式启用。

四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速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推出首批18项法治示范城市建设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最高人民法院大湾区司法研究中心揭牌,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成立。横琴粤澳合作更加深入,鼓励类产业目录、“分线管理”等政策文件出台,澳门轻轨延伸横琴线全线贯通,中国—葡语系国家技术交流合作中心落户,澳门新街坊开售。前海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出台全国首部投资者保护条例,深港联合发布支持风投创投联动发展“18条”、打造知识产权创新高地“16条”,落地全国首家“双牌照”境外银行大新银行深圳分行。南沙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碳酸锂期货及期权,南沙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揭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招收首届本科生。河套深港科创合作起势良好,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建成开园,科研机构跨境资金调拨“科汇通”试点启动。

向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亟待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日前,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审议通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大湾区建设作了进一步部署。我们将按照领导小组部署安排,进一步发挥好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与粤港澳三地及有关部门一道,狠抓政策措施实化细化,加快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一是以重大合作平台为载体,推动粤港澳合作向纵深发展。细化支持横琴开发建设政策举措,加快产业资源导入包養網 花園,确保如期完成2024年第一阶段目标要求。完善前海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优势叠加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法定机构治理模式。加快推进南沙先行启动区建设,推动南沙在营商环境建设、要素市场化改革等领域先行先试。实施好河套深圳园区规划,强化“一区两园”统筹开发利用。支持深港口岸经济带和香港北部都会区联动发展。

二是以加快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带动科创和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汇聚粤港澳三地优势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以建设“数字湾区”为抓手,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体系互动对接。

三是以设施联通和规则衔接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加快“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提升港口群和机场群整体竞争力。优化口岸功能和包養網布局,在更多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一地两检”。提升港珠澳大桥使用效率,发挥好“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效能。进一步扩大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等试点,深化“深港通”包養平台推薦“债券通”“理财通”等金融互联互通举措。深入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在深港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继续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四是以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为着力点,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落实好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领域政策措施,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工作生活。创新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模式,统筹推进粤港澳合作办学项目。支持港澳实施青年就业和实习计划,扩大职业资格互认范围,鼓励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执业。深入实施“港澳药械通”“湾区社保通”等举措,推动粤港澳三地在民生领域融合发展。

河南虞城小荠菜长成大产业(人民查包養經驗眼·发展壮大乡村产业)_中国网


引子

客商前来考察,河南商丘市虞城县绿环速冻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存鹿从工厂冷库拿出两块荠菜冰砖,解冻,洗净,切碎,做出一桌香喷喷的荠菜饺子。

“尝完饺子,客商当场下单,订购了2000吨速冻荠菜做食品加工原料。”范存鹿说,随着虞城荠菜的招牌越擦越亮,公司业务稳步攀升,近几年每年加工速冻荠菜约1.5万吨,带动2000多人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地处豫东平原的虞城县,过去长期重复着“玉米、冬小麦”的种植模式。近年来,当地利用玉米收获后、小麦种植前的两个月时间,种上一茬荠菜,平均亩产4000斤以上,既不“与粮争地”,又能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荠菜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物流体系在虞城逐步形成。2019年9月,虞城荠菜获农业农村包養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23年,全县荠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约2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44亿元。

日前,记者走进虞城县采访调研,探访小荠菜如何长成大产业。

成规模

全县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的荠菜面积超过半数,走上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轨道

一场春雨过后,虞城县的大片农田里,麦苗长势更旺,一阵风吹过,绿浪翻滚。利民镇王珍庄村荠菜种植大户朱新伟有了新打算。

“叔,能否让我流转您家的地?一亩地我付1000元租金,等6月收了小麦,收成也归您。”听说隔壁村的张五哥打算搬到县城跟儿子生活,自家地块无暇照看,朱新伟随即登门拜访,开出的条件也很优惠。

为啥愿意多租地?“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荠菜这类原本生长在路边的野菜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早在2010年,看好荠菜种植前景、做了多年农资生意的朱新伟回到老家利民镇,搞起荠菜规模化种植,从100亩起步,近几年稳定在350亩左右。

“今年市场行情更好,荠菜还没开始种,就来了很多订单,我打算扩大种植面积,目前已增加到510亩。”朱新伟向规模要效益:农资集中采购,价格更低;土地集中连片,机械化作业效率更高;自家在种植技术、管理水平上也有明显优势。

“甜玉米6月种、9月收,冬小麦12月种、第二年6月收,每年土地有两个多月空闲,种上一茬荠菜。”朱新伟给记者算账,“荠菜亩产4000多斤,正常行情每斤售价1元多。比起以往只种玉米、小麦,多种一茬荠菜,除去成本每亩增收约2000元。”

小农户也受益。2022年初,王珍庄村村民张天顺把自家的地流转给了朱新伟。“过去,俺侍弄9亩多地,耕、种、管、收、运、销,样样得操心。”张天顺说,“土地流转以后,不但地里的收入没降,还能利用空闲下来的时间开农机挣钱,收入比往年多1万多元。”

细算增收账,张五哥综合比较后,答应了朱新伟的请求。朱新伟说,这些年荠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既靠好的市场行情,也靠好政策,“县里持续开展政策宣讲,鼓励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小田变大田,为我们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种植打基础、提信心。”

目前,虞城县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的荠菜面积超过半数,逐步走上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轨道。

稳供需

发展订单式种植,科学有序安排生产,产业链两端协作包養共赢

凌晨1点多,虞城县绿环速冻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灯火通明,机器不停。公司董事长范存鹿指挥工人,把一块块1公斤重的标准荠菜冰砖从冷库运出,送至厂房,经过流水线解冻、清洗、挑拣后,再按照同样规格冻成冰砖,放回冷库。

为何这般?“虞城荠菜每年11月集中上市,新鲜荠菜比较容易腐烂,不易保存。我们就先将其简单漂烫、清洗,速冻成半成品冰砖后放在冷库。后续根据工厂产能分批解冻、精细处理,再次速冻为成品冰砖。等来了订单,再通过冷链运输等方式运送到下游食品企业。”范存鹿解释,绿环公司主要从事荠菜速冻、挑拣阶段的初加工,连接起上游的荠菜种植及下游的产品深加工。

科学有序安排生产,产业链从“头”开始做足准备。每年春节一过,朱新伟就带着一本新日历来找范存鹿“领任务”。

“今年准备种多少、什么时候收多少、品质有啥新要求,都按老范的要求来。他说一点,我就在日历上标记一点,标记完,今年的种植订单和计划就基本确定下来了。”朱新伟说,这样方便绿环公司安排生产,也降低自身经营风险,“绿环公司为我们菜农提供种子、种植规范和技术指导,签订合同按订单价保底收购,还提供部分预付款。有了订单,销路稳定,我们也能放心扩大种植。”

订单式种植平衡供需,产业链两端协作共赢。

范存鹿回忆说,有一年11月,正是荠菜收获的季节,虞城连降大雨,荠菜产量受到影响,市场价格涨幅明显。“今年荠菜供应没问题吧?”郑州一家大型食品企业的采购主管打来电话,满是担忧地问。

“没问题,我们和县里300多家大户、散户签订了长期订单,合作稳定。另外,公司冷库还存有200多吨速冻荠菜,能随时发货。”范存鹿答道,“因为市场价上涨,我们按合同约定,给种植户的收购价每斤上浮了两元钱。”

听范存鹿说罢,对方放宽了心,高兴地表示可以每斤补贴1元钱,与绿环公司共担成本。“按照我们和种植户的订单合同,如果荠菜的市场价格大跌,我们公司就按近5年平均收购价向菜农收购。如果价格大涨,公司会与菜农协商定价,每斤涨幅不超过3元。”范存鹿说。

目前,绿环公司已成为商丘市规模最大的速冻食品初加工企业,年加工速冻荠菜1.5万吨,年产值上亿元。“对上游菜农,我们有加工和冷藏能力,可以稳定销路;对下游企业,我们组织菜农生产,对荠菜进行初加工,为他们提供数量、质量、价格都比较稳定的原料。”范存鹿说,目前绿环公司已和三全、思念等食品企业签订订单协议,每年销售速冻荠菜达万吨以上包養

“利用相关政策资金,我们扶持绿环公司等荠菜加工企业改进设备、提高工艺水平。通过积极招商,今年还将有4个年加工能力均在1万吨左右的荠菜加工项目上马。”虞城县商务局局长杨永欣介绍,近年来,虞城县组织当地30多家荠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工企业等,联合成立县荠菜协会,发展“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订单式种植,推动形成荠菜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物流的完整产业链。

政策支持,产业链更稳。“我们企业规模不大,申请贷款的抵押物不多。近几年,我们依托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的‘链捷贷’产品,凭着与三全、思念等食品公司的订单,累计申请到500多万元贷款。”范存鹿说。

截至2023年底,虞城县荠菜种植和加工企业达到22家,带动约2万人实现务工增收。

提品质

强化技术指导,规范种植标准,做好质量把控

3月上旬,利民镇荠菜制种基地内,不少人围在一起热烈讨论——河南省农科系统的20多名蔬菜专家,正为农户现场讲授荠菜合理密植、水分调控、病虫害防控技术等,并就如何提升荠菜产量和品质与种植户深入交流。“我们还为种植户提供线上咨询与远程诊断服务,帮助他们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各类难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姜鸿勋说。

近年来,虞城县联合河南省农业科学包養網價格院、商丘师范学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每年组织科研院所、农技站专家等到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指导、技术培训。作为虞城县的特色产业,荠菜种植是各级农业专家的培训重点。

“荠菜生长过程中,如果遇到大雨天气或持续性的阴雨天,一定要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比如,及时挖沟排水;喷施防治根腐病、霜霉病的药剂;补充叶面营养和生根剂等。”去年9月荠菜播种后,利民镇农技站高级农技师李娟来到朱新伟的荠菜地现场指导,同时给他带来最新版本的《虞城荠菜种植经验手册》。

翻开手册,里面详细讲述了荠菜在种植、管理、采摘、运输全流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技术要点——大到种和收的时间节点、气候要求,小到采收时的动作要领、细节规范。“这里面既有专家智慧,也有荠菜种植户的宝贵经验。比如,‘采收环节注意事项’中的具体要领,就吸纳了我的经验。”朱新伟说,县荠菜协会定期组织专家、种植大户、加工企业代表座谈讨论,分享荠菜种植的技术方法,达成统一意见后汇编成册。

“提升源头品质,是稳定、提升荠菜全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范存鹿告诉记者,手册里的不少技术规范是下游深加工企业提出的,“比如采收时要将色泽发黄的荠菜择出,装菜时要用不易脱丝的袋子等,这些方法帮助菜农从源头做好质量把控。”

“每年,我们要从虞城采购超过2000吨速冻荠菜。”董鹏是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菜类采购主管,每年9月初和11月末他都会深入利民镇的田间地头、企业一线提要求、作指导,“在种植环节要管好种子、农药和肥料等投入品,做好田间管理,避免种出的荠菜发黄发涩。采收时要防止荠菜里落入杂物,不然到后续环节挑拣起来很麻烦。”

“为激励上游企业管控、提升荠菜品质的积极性,我们给绿环公司这样的初加工企业更高的采购价——每斤一般2.5元到3元。”董鹏说。

虞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孟健表示,“我们将持续开展农技服务,指导规范种植,推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齐发力,让荠菜更优质、更旺销。”

拓销路

深化协作,畅通物流,培育电商,线上线下联动发展

走进位于河南郑州的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速冻水饺研发实验室,荠菜类专区里,一排小锅正“咕嘟嘟”冒着热气,10款配料不同、口味不一的荠菜类水饺逐一下锅。

“荠菜、鲜笋、辣椒、油、盐等,通过不同配比,能产生多种口感。面怎么和、皮要多厚也都有讲究。我们在60多个配比样本中精选出这10款,通过模拟水饺经流水线生产、速冻,再到消费者解冻、水煮、食用的全过程,确定最终的口感。”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发经理李贵仁捞出一个水饺,蘸着蒜泥和醋送入口中,“皮薄馅多,菜香浓郁,好吃!”

“荠菜类速冻食品是我们公司研发的重点产品,只有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持续推出有特色、高质量的新产品,才能不断打开市场、拓宽销路。”李贵仁说,近10年,公司荠菜类速冻食品的市场销售额年均增长5%以上,目前年产荠菜类速冻食品达1.2万吨,带动虞城县等地荠菜种植规模、采购量逐年攀升。

“我们定期组织荠菜种植大户、初加工企业到三全食品公司等下游企业参观调研,了解其生产需求。同时,鼓励下游企业在县里建立加工生产基地,推动全产业链深化合作。”孟健说。

线下发力,线上突破。“这是刚剜出来的新鲜荠菜,我们清洗后冻成冰砖再运输,能包養網最大限度保存新鲜口感。”前不久的一次直播,不到两个小时,虞城县当地一名带货主播就帮绿环公司卖出1万多元的荠菜冰砖。“这几年,在继续稳定订单销售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寻找速冻荠菜销售新的增长点。”范存鹿说。

虞城县委书记何玉东介绍,近年来全县大力培育乡村电商人才,电商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已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485个乡、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对乡村干部全面开展电商技能培训,“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带动荠菜等特色农产品销售。”

发展电商直播,物流畅通是基础。2021年11月,商丘市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虞城县借助位于豫鲁皖三省接合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等条件,逐步建成现代物流体系,建成投用商丘电商物流产业园(一期)。从虞城发往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物流时间明显缩短,冷链运输成本大幅降低。

“物流新变化,拓宽了我们的线上销售渠道。”范存鹿说,绿环公司通过电商带货方式销售的速冻荠菜,近4年年均增长30%以上,去年销量达170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培育壮大荠菜销售经纪人队伍,线上线下联动拓宽销路。”虞城县委副书记、县长蒋验军介绍,全县已培育发展的5家电商龙头企业中,有3家直接服务荠菜产业发展。

抓创新

推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规模和水平

品相不好的荠菜有销路吗?“这类荠菜的营养成分和含量并不差,可以用来制作药材。”朱新伟前一阵卖给虞城县增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5吨荠菜,每公斤售价约1.5元。

“根据研究,荠菜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食药两用。”走进位于虞城县界沟镇王桥村的增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负责人冯小云正安排员工对荠菜原料进行切片,“合作社每年能消耗10吨左右的荠菜,用来生产中药饮片等。”

“通过政府积极对接,全县中药材行业每年能消耗荠菜约100吨,让一些品相不好但品质不差的荠菜也有了销路。”孟健说。

荠菜产业链提档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走进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实验温室,栽培架上一层层无土栽培的荠菜,根系扎入水培管道的营养液中,茁壮生长;每层荠菜上方安装有特制的LED补光灯,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定时补光。

去年,郑州一家大型速冻食品企业和虞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到实验室调研。“我们很快达成合作,共同研发荠菜的无土栽培技术。”实验室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李胜利介绍,“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但成本仍需降低。如果成功实现荠菜无土化批量生产,不仅能够提高荠菜本身品质,还能大幅减少尘土、杂草等杂物,更好满足下游生产需要。”

创新还来自生产一线。荠菜种子非常小,每粒直径不到一毫米,如同一粒粒细沙。但普通播种机挖的沟往往较深,导致菜籽发芽成活率较低。利民镇一里九村村民王学记改良原有的通用播种机,设计出荠菜专用播种机。

“改良后的专用播种机,翻土的铲子更小,下种的管道更细。以往的播种机一天种30多亩,我的专用播种机能种70多亩。”王学记说,每年9月前后,很多种植户都请他播种,忙上半个多月,能收入4万多元,“按照政策,镇里还为我申请了农业技术发明奖励。”

“让荠菜好吃又好卖,归根结底靠创新。我们将持续推动产品创新、研发创新以及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荠菜产业规模和水平。”孟健说,根据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7年,虞城县荠菜种植面积将接近14万亩,年总产量达到3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

跨越南北列车上的查包養網站比較小年_中国网

  2月3日,在D59次列车上,一名头戴卷发器的女孩包養在看包養網手机。

当日是周末,又逢南方小包養年。在北京丰台开包養網往福州的D59次列车上,南来北往的旅客在这趟跨越约2000公里的列车上度过南方小年。车厢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尽管归途漫漫、舟车劳顿,但南腔北调之间依然充满回家的喜悦和期待。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